老师在给孩子布置作业的同时也是给家长布置作业,又要找废旧物品,又要找蔬菜、绘本感觉最后都是家长的活。
这是最近班上部分家长对亲子任务的反映,认为这些“作业”费时、费力,给工作了一天的家长带来不少负担,如果做不好没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还会不开心,比自己上幼儿园还累。
面对这些质疑,老师表示宝宝心里苦,宝宝今天就要在这里说一说:亲子任务,重在亲子,不在任务!
什么是亲子作业?
家长认为亲子作业是“任务”?但是老师并不这样认为。亲子任务并不是让人头疼、疲惫不堪、可应付了事的工作,而是给各位宝爸宝妈们制造可以和孩子互动的亲子时光。
老师布置的亲子任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让孩子不仅仅把学会的技巧局限在幼儿园内。在家里、在生活中也能有切身的体验,帮助孩子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任务意识、开拓意识、思考意识。
亲子任务是灵活的、轻松的、寓教于乐的。孩子是纯真的,小小的脑袋更是天马行空的。亲子任务的目的在于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想法创造,让孩子自由发挥,自由驰骋,家长要做的就是陪伴、协助。
谁来做?
父母和孩子一天里相处的时间其实并不多,白天家长上班,孩子去幼儿园,只有到了晚上才能一起度过温馨的亲子时光。布置亲子任务可不是老师在给家长“找事儿”,而是想为父母和孩子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家长们放下手机,参与进孩子的成长中来,这项活动才算有了真正的意义。
亲子任务中还面临着这样的误区:孩子做,做不好,爸爸妈妈拼手巧。
在搜集素材、查找资料、制定计划、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孩子受年龄的限制,难免会遇到一些“小麻烦”:掌握不好力度撕破了纸、直线画的歪歪扭扭、胶水涂到了桌子上……真是让人又急又气。急脾气的家长见不得孩子“捣乱”,索性把他们挤到一边,自己动手把手工做好了,于是就出现了亲子任务“爹妈手工大比拼”的场景,“布置的作业都给家长做了”。
对这点,幼师心里委屈。
其实,老师对幼儿手工的要求,并不是看最终结果的完成度,如果大家都做的完美无缺、千篇一律,那所谓的幼儿个性化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只要孩子在过程中参与了、思考了、与家长形成互动了,那这项小任务也就完成它的使命了,即便做的不那么完美,也是独一无二的。
而对于家长来说,只有和孩子一起动手,才能了解孩子的成长,才会发现:原来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么多东西,原来孩子在这些方面还有这样的不足。看着他们有些笨拙却又认真的做一件事,难道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怎么做?
动手的活儿交给孩子。
“担心孩子做不好”“看着着急”是家长代劳的主要原因,其实越是这样,家长越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尤其是在搜集素材和动手操作这两个方面,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完成。
幼儿手工课主要是发散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什么样的素材?如何找到所需要的素材?如果孩子确实想不到,家长可以给孩子引导和启发。其实,亲子课程一般所需要的素材都是废旧物品,或者利用大自然的树叶、树枝等手工素材。
动嘴的活儿家长来做!
孩子动手操作的时候,家长可以用语言进行指导,就算他们把线条画的歪歪扭扭也没关系,不必催他们,体验制作的过程才最重要。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制作的原理和典故,或者跟自己有关的小故事。
孩子制作的过程如果遇到瓶颈,家长可以适当引导,也可以时不时询问孩子下一步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让孩子学会分享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帮助孩子成长。
亲子一起做总结!
手工活动完成后的总结必不可少,不要把它当做是为老师完成的任务,在第二天带去幼儿园之前先和孩子一起聊聊吧!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克服了哪些困难,认为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是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你会发现孩子也是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他们的总结不会差于大人呢!
最后的话:
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第二天给老师和小朋友们展示时也主动说一说自己作品的优点和缺点,也可以在家里练习一番,会让孩子对这段体验有更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