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不伤自尊,以后惩罚孩子就用这6种方法

admin 2020-12-23 11:07 幼教信息

孩子的成长过程,

需要表扬和激励,

也需要批评和惩罚。

无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都不喜欢惩罚孩子,

但有时候这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孩子能够知错就改,成为更好的自己,

惩罚孩子的这6个原则,家长要注意!

1

分清行为和动机

很多时候,孩子做了错事,并非本意,

也许因为他喜欢探索,把东西弄坏了;

也许他跑得太快,不小心碰到了别人......

此时,家长要把孩子的行为和动机分开来看。

我们要关注:

第一,他是否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

第二,他是否需要我们帮助去更好地探索。

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就要加大惩罚;

但若主动认错,就可以视情况减轻惩罚。

2

依照规则来惩罚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跟孩子约定一个奖惩规则,

他知道自己犯了错会面临什么,

这样,他平时就会有所注意,

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家长也要管住自己的“情绪猛兽”,

不能因太生气了,就滥用“私刑”,

这对孩子不公平,

也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3

指明要求不含糊

孩子做了错事,也惩罚了,

然后呢?

有的家长两手一挥,让孩子自己去想想。

合着你这是为了惩罚而惩罚,

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却选择“沉默是金”。

惩罚孩子是最不能半途而废的,

我们要跟他讲清楚应该怎么做、

要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

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

记住,给孩子指明“出路”,

他就不会在一条路上反复错,一直错!

4

罚了又赏要不得

听很多家长这样说过,

“教育孩子嘛,不就是打一巴掌,

再给颗甜枣。”

看似精明智慧,其实大错特错,

因为“巴掌”没起作用,“甜枣”也没啥用。

教育孩子时家长要相互配合,

态度一致,奖惩分明。

该奖,就真心地奖;

该罚,也不能含糊。

千万别爸爸罚了,妈妈赶紧来拆台、弥补,

这样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

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让惩罚失效。

5

及时惩罚更有效

隔夜饭不好吃,隔夜的错误也不好罚!

比如孩子前两天犯了错,

今天你突然说要罚他,

是不是有点没事找事?

所以,只要情况许可,

应立即给予相应惩罚,

这样趁热打铁,他才能刻骨铭记。

若条件不允许,

如在公共场所或家有客人,

事后,要及时跟孩子一起情景回忆,

进行“复盘”总结,

让他意识到错误,并明确要求其改正。

6

惩罚方式要适当

“你是猪脑子吗?”

“你就是个马大哈!”

“你要是能改,我倒着走!”

......

卡!再说下去,

你的讽刺挖苦贴标签已经超越了

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

你正在用语言的暴力“杀戮”孩子的自尊!

有的家长喜欢翻陈年旧账,啰嗦半天,

早已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抛诸脑外;

还有的家长喜欢撂狠话,

“看我不打死你”......

家长呀,你要记住: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

不是为了发泄你的情绪。

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惩罚方法,

才能达到教育效果。

不打不骂不伤自尊,

小编推荐几种惩罚方法,家长可以借鉴哦!

帮忙做家务

◆ 适用于:孩子乱写、乱画、不爱干净。

◆ 具体做法:准备抹布、盆子等用具,让孩子在清理打扫中养成爱整洁的习惯。

◆ 建议:父母要随时注意孩子的操作是否安全,较小的孩子可由父母带领一起做家务。

没收心爱的东西

◆ 适用于:孩子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 具体做法: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 建议:家长要先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罚坐

◆ 适用于:孩子吵闹不休、吵架……

◆ 具体做法:在处罚区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比如“安静椅”,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也不要在太明显的地方。

画画

◆适用于:孩子喜欢骂人、踢人、咬人等。

◆ 具体做法: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如果孩子受伤了,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事件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他心里的真实想法。

排珠子

◆ 适用于:孩子耐心不足,缺乏恒心。

◆ 具体做法:准备一些颜色不同的珠子,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将各种颜色的珠子摆放在正确位置。

◆ 建议: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可先罚坐再做此处罚。

禁止某项权利

◆ 适用于:孩子犯得较为严重的错误。

◆ 具体做法: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 建议: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马上恢复权利。

教育孩子无小事,

学会惩罚也是其中重要一课。

最后,送大家《魔法岁月》一书中的一句话,

“惩罚是给予教训或纠正行为,

不应该是教育者对孩子的报复或反击。”

当你无所适从或被气昏了头脑时,

一定要默念几遍,做到知行合一,

上一篇:别说幼儿园只“玩”不“学习”,幼儿这些“本
下一篇: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这5个关键

猜你喜欢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155-1653-2154